有高度不高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战告捷

摘要: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上海歌舞团靠原创精品树立品牌。

有高度不高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战告捷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60年后,上海歌舞团将这部作品搬上了舞台。用“不发一言”的舞剧形式讲述谍战故事、表现红色题材,会好看吗?不少人走近剧场之前心里都有一个问号。

上个月,这部舞剧的公开排练和试演让业内人士惊喜不已,热烈的讨论持续至今。原定的6场试演,临时加到了9场,仍然一票难求,不少观众在剧场里感动落泪,纷纷表示“超出预期”。

文艺作品过于高冷,难免与观众拉开距离,一味迎合市场,又容易丧失自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总是可遇而不可求。从荣获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演出场次超过200场的《朱鹮》,到旗开得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舞团近年来一直在艺术和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努力寻找平衡,靠原创精品树立品牌。他们的实践证明:“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

有高度不高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战告捷

谍影重重的上海,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专家:这部舞剧可被写进教科书

在日前举行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对这部舞剧不吝赞美之词:“这部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巧妙空间的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一开始我并不看好这部作品,但看完之后却眼眶湿润,兴奋不已。”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民族舞剧新时期的创新突破之作,是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是一部既能获奖又有市场的难得佳作。

在林宏鸣看来,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舞剧类型化的窠臼。没有符号化的表达,角色栩栩如生。在编剧罗怀臻的笔下,剧中的九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拥有“双重身份”,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焦点,为观众制造出重重悬念。此外,演员的表演也是教科书级别的。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在《朱鹮》之后再度携手,在剧中分别饰演中共地下党员“李侠”与“兰芬”,这两个角色以烈士李白和他的妻子裘惠英为原型。两位演员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精湛的演技和舞台表现力牢牢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有高度不高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战告捷

李侠和兰芬每日行走在刀锋。

上海歌舞团请来四方才俊,为这部作品组建起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主创团队,他们创意十足。韩真、<爱尬聊_尬聊百科>周莉亚两位“80后”总编导在剧中加入了不少现代舞的元素,更加真实、深刻地传递出角色的情感。作曲杨帆创作的音乐成功地营造了紧张的谍战氛围,同时也细腻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舞美设计师秦立运用了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打破了观众对红色舞剧的想象。“这是一部没有短板的作品,这一点十分难得。”林宏鸣说。

当然,试演阶段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并不完美。有专家指出,剧中的部分道具、投影的设计,未加详细考证,与历史真实稍有不符。虽然许多观众也许未曾留意,但创作者必须严谨对待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细节。也有专家建议,某些地方可以适当做些减法,让整部剧的节奏更加流畅。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这部作品是奔着精品去的,下一步打磨过程中,希望我们主创团队不要给自己设禁区,大胆尝试,让路走得更宽一点。”

观众: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与专家注重艺术创新不同,观众似乎更多地关注“美不美”。许多观众都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是第二幕的女子群舞。伴着《渔光曲》,一群穿着旗袍的上海女子,借着小板凳和蒲扇,在弄堂里起舞,市井又优雅。在全剧紧张的节奏中,留下了浪漫舒展的一笔。一位观众说:“当《渔光曲》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戳中了我的泪点,它勾起了我作为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非常有感触。”

有高度不高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战告捷

第二幕群舞,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伴着《渔光曲》起舞。

艺术

编辑 举报 2022-10-27 11:02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