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晚感染?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号消息,“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患者2.2万人,是一周前的16倍。”12月1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公开表示,12月5日至11日,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流感样病例1.9万例,较前一周上升6.2倍。该市120急救电话的数量在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内有3.1万个电话,是正常数量的6倍。

一周前,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队。12月15日,该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的患者较一周前略有减少,但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该院急诊科近一半的医生已经被感染,正常的排班时间难以维持。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社会感染者增多。12月以来,全国多地出台要求,要开设发热门诊。12月1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要求所有医疗机构接收核酸阴性和阳性患者。

医院更容易成为疫情传播的“放大器”。此前,我国对医院感染的防控要求极为严格。如发现新冠肺炎阳性人员,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确保医院密切联系,并在明确范围内进行封闭控制和消毒,阻断感染传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新型冠状病毒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胡必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国疫情防控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和死亡人数已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次,在人群中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在这个前提下,“必须改变。之前我们要求医护人员零感染。现在很难做到,也不能强制要求。感染不代表工作没做好,只是医疗机构疫情传播的风险更大。我们希望医护人员尽量少出现感染和后期感染,这样在未来疫情达到高峰的时候,也能在上面。

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晚感染?

12月9日,北京通州区潞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外,人们排长队等待就诊。图/人民视觉

诊所里发烧排了很长的队,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

针对发热门诊的排队问题,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全市医院发热门诊从94家扩大到303家,其中235家设有24小时门诊,100家可接收发热儿童。

截至12月14日12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发热门诊1.4万余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爱尬聊_百科知识>热门诊或诊室3.3万余个。

12月1日,武汉市卫健委也公布了42家普通发热门诊名单。武汉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急诊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在的科室会先分流病人。最近三天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去发热门诊,没有发热的去急诊。为了应对就医高峰,医护人员两班倒可以休息一天,现在休假取消了。“不需要加班,但是工作强度增加了”。12月7日,医生医院内部会议提到,发热门诊前一天接诊了101名患者,其中52人核酸结果阳性。

广州市卫健委近日明确,对在医院检测新冠肺炎核酸或抗原阳性者,要及时指导其佩戴N95口罩,转移到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隔离治疗,准确确定阳性者的治疗区域,不得随意扩大封闭区域。非关闭

“医院规模和接待能力有限。如果所有病人都进来,那么当地单位面积的病毒量就会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上述急诊科医生说。12月7日,面试前五分钟,他所在科室的一个同事突然出现发热症状,迅速做完抗原检测后被要求回家隔离观察。

感染的风险不仅仅在医院。随着社会感染的增加,许多地方的一些医务人员在其住处发现了新冠肺炎阳性。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在线会议上,感染科主任张文泓提到,现在出现社区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我们不重视医院感受,社区感染将在医院传播,病毒将传播得非常快。

12月8日,武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感染扩散的速度“超出预期”。前一天医院的医护人员核酸检测中,“十个人混一管,183管都是阳性”。截至当天,他所在的医院几乎每个科室都有医护人员被感染,有的科室感染者多达5人,大部分为轻度,已在医院专门病房隔离。前述急诊医生说,12月7日,他所在的科室只有三四个人被感染。截至12月13日,这一数字已升至15人,医生本人也未能幸免。

上述急诊科医生提到,随着阳性患者的增多,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开始入住。“整个病房都要消毒,还要检查病人的核酸。除了急诊,其他科室还是核酸混杂。一旦呈阳性,所有医务人员都要再检查一次。等待过程需要几个小时,这使得患者的入院不像过去那样顺利。”

多位受访医生致电《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要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建议新冠肺炎大多数病情较轻的患者,除非必要,否则不要去医院。

“我们必须分层处理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根据目前的研究,99%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或轻微的,这些人不需要去医疗机构。”胡必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最重要的是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让99%的人口跑掉0.1%的医疗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郭伟观察,目前到同济医院就诊的感染者多为有一定症状的轻症患者,发热门诊压力增大。医院已将庭院入口广场改造成临时发热门诊。他建议,对体温低于38、非持续性高热、无严重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应在家隔离,并及时做好健康监测。如果持续高热不退,或者感染后其他基础疾病加重,“比如感染者有高血压,且血压升高失控,或者儿童有嗜睡、喂养困难、持续性腹泻等。他们应该立即去医院”。

此外,前述急诊科医生还提醒,新冠肺炎感染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发热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者腰腿酸痛等。”这个时候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要外出,注意休息,监测体温。

北京市卫健委12月9日对120急救电话呼入情况的分析显示,约80%的电话为咨询和重复呼叫,约20%为叫车呼叫。对涉及叫车的非紧急和关键交通工具的需求持续上升。北京市卫健委呼吁市民合理使用120急救电话,咨询就医。郑州、成都、山东枣庄等。说不用打120,留了危重病人急救热线。

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减少感染和后期感染。

在胡必杰看来,由于奥米克隆的致病性已经大大降低,“在新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面对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拥有足够的医护人员至关重要。2022年1月,奥米克隆席卷美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激增。因为感染或请假,美国近1/4的医院表示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一些机构不得不重新安排一些常规手术,一些地方还启动了紧急措施,使医院能够更加灵活地雇用,以满足社区的医疗需求。今年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时,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短缺。香港医管局行政总裁高巴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医管局有8万多名医护人员。超过11000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许多人不得不离职,因为他们的家人被诊断为密切接触者。

张文泓在上述疫情防控网上会议中提到,上海的疫情高峰将在一个月内到来。关键是医护人员“不应该同时被感染,而应该慢慢地、有节奏地”防止弱势人群同时被感染,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多位受访临床医生表示,已经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未来甚至可能会被感染两三次,但还是希望“感染人数慢慢增加”。上述急诊科医生举例,“比如急诊科有200名医护人员,一天就有一两个人被感染。前期被感染的,恢复后再来顶,不影响正常工作。但如果医护人员一天之内同时感染10~20人,急诊科肯定承受不了。”

及时识别感染者是防止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的重要手段。在德国,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场所的人每周都要进行两次抗原自测。另外要求肿瘤科的医护人员每天检测一次核酸。在香港,所有医院员工每天都要做抗原检测,在高风险病房工作的员工每周做两次核酸检测。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要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加强发热门诊、急诊科、病房等高职业暴露风险区域的管理。

12月3日,在上海做医务人员感染防控专题培训时,胡必杰提到,从事急诊科、发热门诊、ICU、肿瘤放化疗、老年病诊疗等工作的医务人员,最好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或者辅以抗原检测。

055-79000了解到,近日,武汉多家三甲医院调整了对医护人员核酸检测的要求。郭伟介绍,目前同济医院已经不再要求医生每天做核酸检测。对于感染风险高的科室,如感染科、呼吸内科、急诊科,要求医护人员每周做3次核酸检测,其他科室每周做1次核酸检测。但剩下的时间里,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每天做抗原检测,结果会拍照上传。

上述急诊医生所在的医院也建议,医护人员尽量在从家到医院的“两点一线”工作,以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正常工作。如果被感染,他们必须准确地识别紧密联系。

在胡必杰看来,如果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上升过快,就需要对医院感染的防控进行动态调整。比如要求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每天进行核酸单管检测,快速隔离阳性感染者,使感染率下降,考验着各个医院的日常管理能力。

他提到,目前医疗机构不能轻易关闭病房、门诊、急诊。他们可以利用核酸Ct值准确判断和隔离密切接触者,准确防控,甚至避免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

前述急诊科医生在12月13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根据他所在医院12月8日出台的规定,抗原自测阳性的医护人员到所在科室报到后,可以在家隔离5天。复工前,如果连续两天抗原自测阴性,可以复工。但本周由于急诊人手不足,医院改变了要求,让阳性感染者在家隔离3-5天,没有症状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据报道,几名受感染的医生已经回到了医院急诊部的工作岗位。

2021年12月底,面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紧急改变隔离建议,将无症状医护人员的隔离时间从7天缩短至5天。如果医院人手严重不足,隔离时间会进一步缩短。放宽隔离要求也是国际惯例。

此外,美国加州曾经有一个非强制要求,医院可以尽一切努力通过外部人事代理机构引入员工支持。

医务人员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近日,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生透露,从12月5日起,该院的阳性医疗不再算作院感,阳性患者的医疗也不再算作密切接触者。

12月7日,上述急诊医生工作的医院内部会议提到,要求所有门诊医护人员穿戴隔离衣、N95口罩、面罩、手套、帽子等。“如果医护人员在接触阳性患者时穿着标准服装,就不需要隔离”。到医院办公室报到和区域消毒完成后,医护人员更换全套防护用品后即可继续工作,并做好每天的健康监护。

张文泓强调,医护人员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口罩。他建议医护人员尽量减少聚集,必要时佩戴N95口罩。此外,在以往的疫情防控中,很多一线医护人员都要穿防护服,戴N95口罩和面罩。在胡必杰看来,这给医务人员增加了过多的劳动强度。“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你会感到很累。希望在保护医护人员的前提下,这次能科学改进。”例如,你可以探索是否可以不穿防护服。

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教授徐树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香港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实践中,除了要求他们佩戴N95口罩外,所有人都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据报道,今年2月,香港医院管理局表示,医管局内的医生疫苗接种率超过98%,另有1%的医生不适合接种疫苗。

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新冠肺炎全球疫苗接种策略,将医务工作者和高危人群的目标疫苗接种率提高到100%,表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胡必杰在上海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中也提到,除了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外,关键岗位的医生还要对其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如果抗体水平不足,应考虑补充疫苗接种。

如何对待阳性患者?

在“新国十条”提出的优化措施中,围绕一个防疫重点,明确了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新加坡很多国家和地区在面临多轮疫情高峰时,都要求禁止到医院病房就诊。

在郭伟看来,“目前还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都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所以肯定不会出现聚集性感染。”他介绍,设立缓冲病房是一个解决办法。目前,所有要在同济医院住院的患者,在核对核酸证明后,都会被安排到缓冲病房,“在相对独立的单间或双人间进行隔离观察”,在连续两天核酸检测显示阴性结果后,第三天转入普通病房。“我们f

但郭伟提到,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这样的条件。豫西某县级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按照规定,医院在住院部外设置了8个隔离病房,包括内科、外科、肿瘤科、儿科等科室。病房最少也就几个床位,八个病房只配了三四个医护人员。另外,全县不再查核酸,住院部实行医护人员轮岗制度。“预备役部队天天住在家里,容易被感染”。

郭伟还强调,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即如何平衡新冠肺炎加强医院感染防护与促进患者治疗之间的关系。他解释说,没有缓冲病房,就很难在一线发现阳性患者,患者和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医院对缓冲病房管理严格,也会降低治疗效率。“缓冲病房有特殊要求,医疗资源利用率更高”。

055-79000还提到,应安排相对独立的区域,如医院区、大楼、病房或病房,对核酸阳性患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严禁住院病人探视。郭伟介绍,武汉同济医院已成立分院,收治新冠肺炎阳性患者。

此外,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在奥米克隆感染高峰期也面临重症监护室一床难求的局面。据香港医院管理局统计,今年2月,香港公立医院内科住院床位住院率超过95%,儿科住院床位占用率平均超过72%。威尔斯医院、联合医院和其他医院的床位都满了。

胡必杰提到,目前他所在的医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高危人群的严重程度,包括及早识别重症人群的信号,增加抗病毒药物等。但“如果两周内出现高峰,可能就不够用了,所以现在也需要升级扩充重症监护力量”。

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提到,我国重症监护床位总数为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65万张。重症监护床位数接近10/10万人。下一步,重症监护室要增加床位,加强医护人员。要求正式三级医院的综合ICU要达到总床位数4%的比例,然后可转换ICU的床位要按照总床位数4%的比例进行改造。如有必要,这些床应在24小时内迅速更换。

但据安徽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介绍,这个指标在现实中很难达到。“相当于突然增加了一倍的ICU数量,短时间内很难生产出呼吸机等硬件。另外,短时间内,医护人员很难学会ICU各种设备的操作。”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利用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联体等资源,对发热等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基层第一时间救治和有序转诊,同时对高危感染者进行及时抢救,可最大程度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杭州市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通知》,12月10日左右,社区医院刚刚设立了发热门诊,可以为社区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提供需要的药物。社区医院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等市级医院有成熟的转诊机制。但工作人员提到,最大的压力在于人手不足。社区医院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却要服务近10万社区居民。同时还负责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些

此外,国家卫健委还表示,以城市为单位,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将收容所医院升级为分定点医院。即使原收容医院具有一定的治疗功能,也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对病房床位进行改造。安徽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未来ICU的压力。“其中,如果有重症呼吸道感染者入住ICU,其他重症患者不一定需要占用ICU资源,可以通过为其他病房配备新呼吸机进行治疗”。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医疗挤兑,让重症患者无法入院。”郭为说,“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到‘软着陆’,不要短时间内造成感染人数激增。”在他看来,每个医疗机构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希望在全社会进行更多的教育,让大家在这个阶段加强防护。

12月8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晨表示,疫情防控政策在变,我们希望是有序的放开,让疫情高峰得到控制,让医疗资源得到有序、适度、科学的使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健康。

编辑 举报 2022-12-17 11:46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