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办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新华社报道说,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在第二十次党代会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金融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明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问:如何看待明年中国经济走势?

答: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国际上,乌克兰危机延迟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国内方面,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在增加。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充满活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条件可以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中国经济有望整体回升,形成独立上升轨迹。首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对经济复苏产生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将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加快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今年已经开始实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继续显现。明年将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三是基数效用。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只要明年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用就会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风雨飘摇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答: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政策加六大统筹。

五大政策是金融、货币、产业、科技和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大力度,提高效率。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高政策效率,充分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足够大,流动性要合理充足,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资结构要精准,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来说,增强财政实力,强化货币,就是要保证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持,使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达到平衡,整体经济才能得到改善。当然,工业、科学技术和

问:随着优化防疫20条和新10条的实施,各地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如何应对感染人数增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答: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积极成就。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我们有效应对了5次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有效处置了100多次国内疫情,有效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抗疫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过去,在重疾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们严密防范疫情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目前病毒传染性强,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利用这些年加强了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科学优化防疫措施,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都体现了人和生命的至高无上。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协调,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疫情期,确保平稳过渡和社会秩序稳定。平稳过渡不仅是公共卫生的要求,也是经济运行的要求。要实现平稳过渡,必须做好过渡管理。为了应对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增加带来的冲击扰动,当前的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就医用药,避免医疗资源大规模挤兑。二是保证行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确保药品和重要民生商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不能出现中断供应和大幅涨价的情况。简而言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和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小心管理过渡期,黎明就在前方。

更好地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问: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同时,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都是为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当前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要有利于扩大总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要有利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实现高水平的良性循环和供需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工作有很多领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既可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扩大当前需求。比如,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对制造业R&D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大对新领域、新轨道的投入。这些投入不仅是当前的需求,未来优质供给产生后,还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比如今年南方很多省份干旱高温缺电,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地方大量风电、光伏吸收不了。增加对配电、跨区域输电和智能电网的投资,不仅可以扩大当前需求,还可以提高能源系统效率,为未来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说,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只要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把这些结合点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和数量的合理增长。

问:目前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消费。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答: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人们不敢消费、不方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增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适当的消费信贷。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的影响。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消费领域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机构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两个不动摇”增强市场信心

问:目前,许多企业感到信心不足。怎样才能提振市场信心?如何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造更好更有保障的发展环境?

答:当前,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不强,信心不足。会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中国是否仍然奉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出现了各种不正确的评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此,中央政府态度坚决,毫不含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两个坚定不移”。

一方面,应该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国企和私企平等对待的要求降下来。例如,有必要保护财产权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保障民生、推动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事、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发展,使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信心。

问: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怎样才能进一步稳定就业?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平滑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困难,特别是青年失业率上升,这将是未来的突出问题。根据会议安排,明年要着力稳定就业。

一方面,要实行就业优先的一揽子政策。实施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疫情期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要延续和优化。另一方面,要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宽准入优化政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此外,明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150万,创历史新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上。要加强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人员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总之,要充分释放产业优化升级所产生的各类就业机会,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和新的就业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

<爱尬聊_尬聊生活>问: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怎样才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答:近年来,由于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次会议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第一,要坚定战略自信,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忠实创新地做好自己的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最大的

三是要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关键是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提升竞争力,让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更加坚实。高端制造业不全是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关键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大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第四,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欧洲、韩国和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增长迅速,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中国感兴趣,其中许多是专门从事创新的“小巨人”。国际技术、中国生产和世界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外资的市场准入,需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进和用好高端创新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问: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如何更好地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答: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己在中国双循环和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中国经营的长期信心。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了专门部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扩大准入。会议强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外资的市场准入。合理减少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开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试点作用,已公布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实。

二是环境优良。会议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和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对比《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定,主动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强服务。会议强调,要有针对性地为外资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与外国投资者的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为外国投资者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便利,推动标志性外资项目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走出去和招商引资的常态化。

四是突出重点。促进外贸规模稳定、结构优化,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保障各口岸物流运输畅通,多渠道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能源资源产品和紧缺农产品进口。促进外资的稳定存量和扩大规模,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制造业的投资。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保持风险底线和P

一个是关于房地产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最近几个月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因素。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巨大的需求空间支撑,不断优化需求侧管理,加大对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中期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土地、税收、金融等基本制度,多渠道增加市场化长期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第二是关于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从市场来看,由于美联储和多国央行频繁加息,市场预期不稳定,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股市下跌、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等压力加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种市场联动的下行风险。在国务院金融委员会的统筹指挥下,抓住了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近期,我国股市、汇率、债市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从机构来看,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基础雄厚,但部分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实力较弱。下一步要加强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审查高管和大股东的任职资格并监督其行为,有效隔离产业资本与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找准定位,聚焦主业,不断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第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一些地方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县市级地方政府。我们坚持“开前门、堵侧门、转换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坚决禁止变相举债和虚假债务转换,防止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础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我们相信,随着明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向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信心的提振,各种隐藏的经济金融风险将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将在发展中不断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定会守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稳、远、高质量发展。

问:明年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答: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会议认为,只要各部门、各地方认识到位,做好工作,房地产风险是可以化解的,市场是可以稳定发展的。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房地产链条长、覆盖面广,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约占GDP的7%,建筑业占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的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0%。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是溢出性强、系统性重要的行业。

第二,要做好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工作。在n的基础上

和预期的需求方。要努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阻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应该释放这些消费潜力;结合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新老市民、年轻人等的住房问题。鼓励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发展长期租赁市场;增加合理的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第三,要抓紧研究中长期解决方案。有必要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和城市化模式,包括城市群、城市更新和再城市化等。并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的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

总之,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要看到,我国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潜力巨大。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逐步见效,各项政策措施将继续完善。

编辑 举报 2022-12-20 11:57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