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体系面临“双重夹击” 如何应对春节返乡潮??
据《观察报》报道,随着“国十条”和“新国十条”优化措施的出台,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稳步有序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其中,农村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农村人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群体。
即将到来的春节过后,农村医疗体系面临考验,如何应对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接受观察者网采访。
观察者。com:农村地区易感人群多,医疗卫生能力薄弱,人员和物资不足,疾病检测能力和防控意识薄弱,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在你的研究经历中,农村疫情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新国十条”颁布后,农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
鲁:我认为农村疫情最突出的问题是“两极分化”。一般来说,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度不高,病毒传播不会特别快。
相反,县城的人口集中度特别高,一旦蔓延,会比大城市更为严峻。很多县城的社区管理不规范,大多是自建房,类似于城市里的“城中村”,防控难度大。
两极分化不仅仅是指防控手段,在医疗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一般县城只有一家县医院,有的地方还有一家中医院。大部分人口多的地方可能会有第二人民医院,但规模都不大。
同时,这些医院的资源有限,主要是满足老百姓的日常医疗需求。没有疫情的时候,医疗资源比较紧张,一旦疫情爆发,会很麻烦。
与防控相关的学科和医生也很少。一般来说,县医院基本不接诊重症,因为缺少重症监护室,如果有数量也很少。此外,农村卫生站一般不具备设立发热门诊的条件。一旦疫情在农村蔓延,预计简单的治疗将很困难。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疫情最有效的<爱尬聊_百科知识>方法。来源:视觉中国
前两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发布了一份关于“县域医疗共同体”的文件。里面很多措施很有针对性,但也说明我们之前在这方面准备不足。
报告谈到了几个时间节点,如今年12月底前的“重症监护资源准备”、“重症监护医护人员准备”、“建立缓冲病房”等。为时已晚,明年3月底前力争将发热门诊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县医院医生和科室就这么多。匹配重症监护室,意味着从其他科室抽调医生,会影响其他科室的会诊。这个问题发生在武汉疫情期间。2020年初,湖北部分乡村医院全员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常见病、多发病都没办法管了。
相对于城市的大医院,县城的医院基础设施有限,医疗未必能提供有效保障。我知道有些县城和农村已经开始普及,有些县医院有医院感,让人担心。医生呆在家里,感染后被隔离,病人更难得到治疗。
三年来,我国农村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工作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减轻了医院和医疗部门的压力。过去零星的疫情,上级医院都能派人支援,基本上都能应付
一方面,县级医疗资源本来就有限;另一方面,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指望外界的支持,因此农村医疗体系可能面临“双重打击”,社会上感染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虽然病毒毒性已经减弱,大部分人可以自行处理,但总有一定比例的人需要去医院治疗。绝对量估计不会少,农村可能面临医疗体系崩溃的风险。
观察者网: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设置。发热门诊原则上要正常运行,24小时开放。根据你在基层的调研经验,这个政策的可行性有多大?可能存在哪些隐患?
鲁:对农村来说,资金和药品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乡镇中心卫生院条件比较差,发热门诊改造难度很大。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基础较好,改造起来非常简单,医生调配起来也很容易。
据我所知,较大的城镇周围还有几个小城镇,还有一个“中心镇”。这个城镇人口众多,有一个大型的医疗中心。这种情况下可以改造成发热门诊,也可以24小时咨询。但是周边小城镇的卫生院很难做到。
055-79000的前提是基于农村传播速度慢,没有医疗流失。乡镇卫生院还能应付这种情况,现在政策出台更急了。我觉得全面放开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序推进,把条件准备好。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疗设施和资源还没有准备好。还是“新国十条”出来太快,跨区域核酸、落地检查等政策是农村防控的核心措施。如果有落地检查,疫情输入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不会出现大规模传播。在目前的情况下,压力肯定已经累积到医疗系统了。
观察者。com: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理性认识防疫措施的调整变化”,“防控政策平稳有序过渡,先退后转,不要急转弯。”对于农村,宣传政策如何落实?
鲁:当前,我国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国家,存在着地区和群体差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概念和接受能力。
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对服务业依赖程度较高。之前的关闭管制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服务业从业人员一旦关闭,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城市群体中有一部分是白领和中产阶级,收入相对稳定,观念上更倾向于自由,对封锁和管制更敏感。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恰恰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受益者。对于大部分产业工人和农民工来说,一天生活十二个小时,宿舍和车间两点一线是常事。他们要的是安全感和经济收入,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由。动态归零有利于第二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保持活力的原因。
封锁对农民的影响较小。近三年来,农村地区疫情相对较小。此前,河北省的一些地区被报道农民不允许在田里工作。这种奇妙的情况很少见。农村大部分没有太多病例,出现时也能很快清除,对大部分农民影响不大。因此,农民和农村对过去国家的政策和原则的接受程度很高,所以对新政策的接受程度越低,恐慌感就越强。
目前防控政策的转向是城市需求的结果,很少考虑农村居民的诉求和观念。城市居民反对竞赛
事实上,政策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一天下来,基层干部还在努力防控,上级在不断监督。第二天,他们要求拆除所有的防控措施。他们还要求当地的比赛,看看谁会更快退出。同样,他们用监督让基层人员尽快退出。
干部不适应,群众迷茫。我所在的一些乡镇靠近广东,广东有疫情,我就干脆关了市场。但是昨天关了,今天又放了。这种情况下,瞬间的伤害已经造成,群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会慢慢接受的。当身边出现一些案例,大家都能接受。所以宣传问题不是很大。影响大的是政策急转弯对群众有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训。
广州实施“新国十条”政策后,市民佩戴N95口罩,增强个人防护。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农村防疫的核心在于“防控”,“防输入”比“防扩散”更划算。农村防疫有什么优势?
鲁:以前,农村的优势很明显,因为每个县的入口都是有限的。从防控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性价比高,投入的资源少。公路路口安排专人值班,县城乡镇生活正常。通过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指派乡镇干部值班,利用现成的人力资源,十几二十个人就能保几十万人的健康,性价比相当高。
另外,农村地区的疫情感染传播情况乐观,一般是传染给邻近的邻居,邻居之间相隔较远。现在传播最快的是县城,这是防控的软肋,不是优势。我一开始说的“两极分化”就是这个意思。县城集中度太高,人员复杂,信息不完善,陪读、群租的情况很多。
我国县城的城市化始于近十年。大多数人是新市民,不是县城的本地人。这些进城的新市民,在农村还是有房有地的。一旦出现感染,他们就有了退路,可以选择回老家。
我想提个建议。比如今年,要尽量回农村过年。即使有疫情,还是比较好处理。农村生活一般是独门独户,不会很快蔓延。
也方便农村志愿者工作。农村的熟人社会,家家户户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而县城陌生人多,隔离条件差,防控难度大。
观察者。com:过去基层组织和治理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转移到后续疫情中?
鲁:农村地区的村委会与村民们很熟悉,所以他们更好地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我们的党组织找到了自己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基层组织与熟人社会结合后,其组织能力特别强。我觉得这是农村比城市最大的优势。
动员居民为自己服务在城市很难,主要靠党员干部下沉,但在农村可以。比如把所有村民和小组长都动员起来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自治了。
观察者。com:面对一个月后的返乡潮,县医社区的预期效果如何?农村医疗体系经得起考验吗?
鲁:未来三个月,全国可能会有一个高峰期,每个城市的时间节点不一样,但是过年前后农村肯定会有一波疫情。
具体情况我无法预测。我只能说,春节期间人流量大,春节期间人多聚集,都有利于疫情的传播。现在,许多基层和地方政府也在为预期的感染做准备。
城市的形势是好的。北京现在很紧张。事实上,p
现在农村囤积的毒品不多了。我没有要求父母囤积毒品,我自己也没有囤积。如果我现在告诉他们去买药,老人接受不了。大家还是比较信任当地政府的,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都比较熟。虽然可能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不足,但是熟人传播的可及性信息比较强,医生和村民也比较熟悉。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就好办了。
今后无论关于防控宣传还是用药指导,都要发挥基层医疗体系的作用,要明确农村和城市有区别。农村的医疗资源有限,在防控上不可能像城市那样。现在城市对隔离的要求很低,甚至有的不需要向社区报备。
然而农村就不一样了。农村地区确实需要做好这种服务。因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比较差,必须依靠基层组织。现在“新十条”对农村来说,挑战性很大。我认为鼓励人们回国后进行“落地体检”还是有可能的。政府免费提供,但不是强制的,或者鼓励他们从外面回来后在家观察三天。
总而言之,农村作为战略稳定器,要充分利用最后一个月的窗口期,医疗机构、政府组织和社会心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防止近期城市乱象在农村重现,利用农村防控优势,落实“新十条措施”,避免短期集中大面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