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她女儿体内的血液正在消失,李鹏必须找到它。他的女儿患有白血病,于2022年12月被转移到北京的一家血液病医院。化疗期间,血象不稳定,有时会从牙龈、口腔、鼻孔流出血来。血红蛋白浓度最低时降至35g/L,远低于正常值120g/L,医生告诉李鹏血库缺血,需要家属献血。但是,李鹏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捐献者,不能献血,他的妻子也不能在献血一次后的短时间内献血。“已经够倒霉了,还要他受这个罪”。李鹏到处联系,但从未找到任何人。

一天晚上,女儿突然肠道大出血,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妻子只能边哭边取血。医院只有一个人陪她,李鹏只能看着视频焦虑。“我在租来的房间里急得跳脚,我恨自己无能为力”。当时医院急诊用血紧张,打了两针止血针才止住血,每针9000元。

为了求助,他把妻子拍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有三四个热心的网友联系他,其中一个捐了200ml全血。他只要把献血卡的照片发给医院,就可以用同样多的血。但是,我女儿每五六天就会输一次血小板。“不能总给别人添麻烦”。他联系了“血贩子”两次,花了2000元“准备足够”的血液。

在这个冬天,很多人参加了这场“血战”。据“首都献血”微信官方账号消息,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北京每年临床治疗需要血液140吨,对应献血量约40万人。然而,由于天气寒冷,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剧增,企事业单位、高校团体献血相继取消,作为城市造血系统的街头献血车“失灵”。多家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承认“无法采集血液”。

近一个多月来,为了找血,一些从外地来京看病、人生地不熟的患者家属想尽了办法。有人带着外地的亲戚朋友来北京献血。有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无偿献血”的字样印在小卡片上,撒在医院的长椅和走廊上。“都是为了孩子,他们也没办法”。

2022年12月17日,《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发布,其中献血者的选择由新冠肺炎感染后半年内暂时拒绝献血,改为最后一次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后七天献血。在新版指导下,各地启动血液应急保障预案,街道社区、采供血机构、医院、个人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城市血液循环。

许多血库都处于紧急状态,尤其是在大城市。

河南省某地级市供血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血液库存告急“是近五年来从未有过的”。

科长说,从2022年12月开始,血库的存量一直在警戒线附近徘徊。12月初,他们曾争取到进入某大学采血的机会,但在采血过程中,爆发了疫情,学生被紧急动员回家,采血未能继续。12月17日以后,血量跌破警戒线。疫情政策调整后,有段时间“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约为700万。据科长统计,从12月17日开始,人数最少的时候每天献血的人只有10多人。要满足全市临床用血需求,献血人数要达到180人,即治疗用血小板20个左右,红细胞350个单位。“从12月17日开始,血小板连续几天为0”。

他回忆说,过去每年冬至前后是采血的淡季,但在2021年12月,th

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一天的血量不够。每天,他们都要去血站取当天的急救用血。“原来一个血型一天能拿10多袋,现在只有三四袋”。一位医生在送病人血样检测血型时,忍不住说了一句“希望他是AB型”。目前医院血库里只有AB型血比较丰富。

据市内一家县级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只有少数医院有储血能力,周边的民营医院都要到他们医院采血。一家私立医院的医生已经连续打了三天电话了。一个老年慢性病患者因为贫血在厕所摔倒了。他家只有一个60多岁的老婆,所以不能献血。医生本人和医院护士最近都献血了,帮不上忙。“可是没办法,我们真的给不了。”

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2022年12月29日,昆明市无偿献血,传递“爱的暖流”。昆明血库告急,昆明血液中心金碧广场献血屋。视觉中国供图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红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季节性波动是血液供应本身的周期性现象。近日,由于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增加,党政机关和高校取消了团体献血预约。同时,很多地方的血荒也使得异地调血难以发挥作用。

据估计,世界上195个国家中超过61%的国家血液供应短缺。近10年来,我国血液供需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官方公布的输血量增速,2017年,我国血液需求总量为2500万单位,血液供应总量为2400万单位。

作为专家参与《献血法》修订调查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告诉记者,常规的淡季采血叠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过去也发生过。类似的严重血液短缺发生在2003年的SARS和2020年新冠肺炎的早期爆发期间。“但非典期间没有大规模围堵,2020年初农民工和大学生没有回家。”他发现,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Xi、南京等,血荒问题更加突出。"

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云南省血液中心血库。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原官方微信官方账号

2022年12月中下旬,全球各地血液中心陆续发布献血建议,宣布库存告急。12月12日,云南昆明血液中心通过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消息称,昆明平均每天需要500人左右献血,但目前平均每天献血人数不足100人。

12月22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郑州每天至少需要700-8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需求。目前,献血者的实际人数不到日常需求的十分之一。

12月23日,江苏省血液中心通过微信官方账号发文称,12月江苏省血液中心献血人数和献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7%和54%。12月19日至24日,平均单日采集血样20余份,采血量不足50单位。去年同期单日平均478人,采集血液800单位。

12月23日,山东省血液中心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A型和O型血只有三天的用量,近几天的采血量不到平日的十分之一。山东某血液中心供血科科长告诉记者,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等因素,血液中心整体库存比疫情前下降了20%-30%。12月以来,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快速增加,库存更加紧缺。

根据th

他解释说,当多个患者需要输血时,一般会根据血象、失血量、医嘱等因素进行排序。常规贫血患者优先考虑5年内为自己和家人献血的人。北京、上海等地的献血条例规定,在本地献血的个人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医疗机构优先考虑临床用血。

工作人员发现各个科室都在等血,车队跑得更勤了,每天把家属捐的血从血液中心带回医院。“如果前几天急诊用血量大,后两天的手术就会延迟,一般是几天到一周。每周我们仓库都有一定量的血液,优先供应自己和家属献血过的病人和择期手术。”

肿瘤和血液病患者需要大量的血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马军近日统计,目前全国40个拥有200张以上床位的血液中心,缺血率最高在90%以上,最低在70%左右,已经危及到白血病患者和移植患者的生命,尤其是这两个群体中的儿童和老人。

与外科患者相比,肿瘤和血液病患者用血更频繁。一位患者家属告诉记者,所有家属都已经给过一轮了,“家长不可能轮流给孩子供应”。国家规定两次全血捐献间隔时间不少于六个月,两次血小板捐献间隔时间不少于两周。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血液科的医生告诉记者,为了应对用血紧张,医院一般会鼓励患者的亲友到指定血站献血。献血前,在医院输血科登记献血者和患者信息。献血完成,医院和血站同步信息后,患者可以优先用血。

“互助献血取消后,我们缺输血。我们做什么呢现在的办法是停止点对点。不是说你献的血是指定给你的病人的,而是鼓励病人家属和亲友献血,这样大家才会有保障。”上面的医生说。

互助献血是指指导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在血液短缺的情况下储存自己的血液,动员家人、亲戚、朋友、单位和社会献血。2018年,为打击非<爱尬聊_创建词条>法血液交易,全国取消互助献血。

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患者家属献血时医院献血科填写的表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12月24日,记者前往西直门献血站时,发现血站挤满了团体献血者和患者家属。不时有家属进来问医生什么时候能献血,嘴里念叨着“急用”。员工本来下午4点半下班,加班到7点。

据记者了解,还有“血贩子”帮助患者家属寻找献血者,并在此过程中从中获利。记者以患者家属和血贩子的身份了解到,从11月底开始,联系他的家属开始增多。“这个月提问的人特别多,有时候小板子一天10个问题。”

这个“血贩子”每天发出五六个招募献血者的朋友,多为A型和o型,“献血卡发到你这里,一般两天内就能输完。”但他也让记者询问医院献血的流程。“现在每个医院的规定都不一样,一会儿变一会儿。”

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人群在西直门献血站前排队。中国新闻、中国青年网记者焦景伟/摄

我院血液科门诊之前,患者家属会分享自己的寻血渠道。一位家属的母亲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每隔四五天就要收血小板和红细胞。在过去的半年里,她接受了几十次输血。通常

找了10多天,12月23日,他帮病人家里一个叫林箐的陌生人送去了现金。他见了面,说起孩子缺血的事,没想到对方是B型血。

林箐主动提出帮助张伟的孩子献血。她体重只有96磅,有点贫血。健康咨询时,工作人员发现她的血压偏低。林箐害怕失败,总是强调“我的血压平时是正常的”。抽血的时候,护士听说她和张伟不认识。“你真是个好人”。

另一位坐在候诊区的患者家属也为儿子病房的患者献血,但检测后发现血型不符。但他还是坚持献血。“我能帮谁?”。

“我也自私。希望把祝福写在儿子身上,让他早点好起来。”林箐3个月大的孩子患有脑炎并发肺炎。她每天和丈夫睡在医院走廊里。保安拍照的时候她要到晚上12点才能睡,然后医院消毒的时候早上5点半起床。他们不愿意住酒店,“近了就安心”。

在献血回来的路上,张伟和他的妻子坚持把钱塞进林箐的口袋。林箐和她的丈夫把钱扔进车里,中途下车。“如果你收钱,它会破坏你的品味”。林箐将自己献血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并称“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当晚,张伟夫妇带来了炖排骨、牛奶和水果。

献血当天,林箐感觉“贝儿精神”,但因为贫血,第二天就躺在医院的长椅上发呆,第二天就完全康复了。

后来他们在ICU病房门口和家人聊天,才发现过去一个月有10个人献血了。2022年12月24日,林箐的丈夫发了一条朋友圈,“有多少父母想用生命换取孩子的安全?平安夜祝愿所有婴儿健康成长,无病快乐成长”。

输血后,李鹏的女儿恢复了稳定,开始正常进食和排便,但血象一直在下降。这次肠道大出血耽误了女儿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表,医生告诉我需要10天准备移植。

白血病患者造血功能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患者重建造血功能。李鹏急切地希望,10天后,他的造血干细胞能顺利进入女儿的体内,并帮助她恢复正常的血象。

采取激励措施保证血液供应。

多位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招募献血者的过程中,新指南的出台打消了很多愿意献血市民的疑虑。

参与起草指南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红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指南的调整结合了中国的整体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时,大多数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都发展成了肺炎。国际上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安全,通常规定肺炎治愈后六个月可以献血。目前,大多数人感染奥米克隆突变株后发展为上呼吸道感染。国际上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做法是,在所有症状消失七天后,他们可以参加献血。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解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实施乙类、乙类管理。王红杰认为,实施B类管理后,公众对献血的态度将有望改变,采供血机构的疫情防控压力也将减轻。

对于如何确认献血者7天以上转阴,记者致电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部分献血站,通过健康查询表回复自查。国家卫健委通过“健康中国”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信息,称新冠肺炎为呼吸道病毒,不会通过输血传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通过输血传播新冠肺炎病毒的报道

佛山市血液中心血源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在网上招募献血者时,会先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优先关心和问候。“刚开始我也会担心群众的反应,但在得知献血指南七天转阴后,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积极参与。预计元旦前后会有回暖的趋势。”

为鼓励市民参与献血,南宁、汕尾、连云港等地血液中心发布新的激励措施,成功捐献全血的献血者赠送抗原检测试剂和N95口罩。在浙江省,累计献血20次以上的献血者可享受“三免”优惠政策,即免费游览政府主办的公园和旅游景区,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时不交普通门诊诊疗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也在2022年底发出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伸出双臂,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一场冬天里的“血液保卫战”?

2022年12月29日,昆明市无偿献血,传递“爱的暖流”。在昆明市血液中心金碧献血屋,得知血库告急的市民纷纷前来献血。视觉中国供图

据各地献血站统计,近一段时间的献血者绝大多数都有过献血经历。一位27岁的影视行业从业者,大学期间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现在,他已经献血8次,每次献血400毫升。他告诉记者,他一般选择五一假期和12月初这两个节点献血。在一月初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他推迟了献血计划。这两天他看到新闻说血库告急。在查询信息时,他发现新版指南上写着7天转阴后可以献血。想到自己已经转阴近三周,就去了家附近的血站,献了400毫升全血。

2022年的最后一天,首都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到北京王府井献血点献血。距离她第一次献血已经过去20多年了,累计献血8000多毫升。在浙江温州,一名献血者刚刚完成了今年冬天的第100次献血。

“之前一直担心献血会不会对抵抗力有影响,也没看到相关信息。”一个货运司机阴天转了10多天,感觉身体“没事”,就在短视频平台刷了血库急诊的视频。我记得他老婆生孩子的时候失血过多,坐了半个小时地铁来到献血站。“献血也可以帮助大家,对身体也有好处。抽老的可以长出新的。”

为了缓解今年冬天的血荒,很多街道和社区都接到了献血任务。许多城市组织流动献血站和献血车进入街道社区。截至12月26日12时,丰台区已组织了6次无偿献血活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总人数超过5000人,累计完成无偿献血68万多毫升。

北京一家征集团体献血志愿者的中介透露,从12月份开始,200毫升全血的补贴从一个月前的400元涨到了800元的2000元。

2022年12月24日下午,三四十名外卖骑手聚集在雍和宫采血车前。一名骑手事后告诉记者,他当场向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登记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采血时给出了指定的街道代码。献血结束后,他发了400 ml的献血卡照片给这位工作人员,他们将获得2000元的补助。记者致电多个社区和居委会报名献血,了解到确实有献血领补贴的活动。这些补贴在献血后当场收取,但有配额限制

疫情发生后,多家血液中心表示,团体献血比例上升。055-79000数据显示,2020年“街头献血”比例较2019年从73.35%大幅下降至47.86%。相反,“团体献血”的比例急剧上升,从26.65%上升到52.14%。

孙东东认为,由于团体献血者人数多,社会影响广,示范效应强,可以推动献血企业和单位优先用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联合北大国际医院等单位发起活动,为献血企业提供用血优先、体检八折等医疗服务。献血人数10人,每年享受5次专科门诊。每增加20名献血者,增加一个申报名额。

“不能在用血淡季就喊血荒,要通过制度保障从源头上解决。”孙东东说。

比如在激励机制方面,孙东东认为,目前降低献血者及其家庭用血成本的政策,对于年轻献血者来说,实际需要的机会不大。他建议,在保留现行《献血法》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内容,如规定公民自献血之日起一年内就医,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20%。

面对周期性的血荒,孙冬冬建议,医疗机构作为用血者,应提高合理用血水平,推广自体输血技术,通过血液回收机等设备对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进行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

他在临床调查中发现,由于设备和人力的成本,自体输血技术很难得到广泛应用。他建议,可将自体输血技术的使用率纳入医院考核指标,纳入医保报销项目,以制度手段促进技术普及。12月以来,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已有3例患者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方式完成手术。目前,三名患者均恢复良好。

孙东东担心,随着后续择期手术的恢复,2023年初将迎来用血高峰。“因为疫情,医院手术量减少,用血量减少。疫情逐渐缓解后,1-3月将恢复手术,但春节期间原本是采血淡季。当单位放假,农民工和学生返乡,血液很可能再次短缺。如何实现‘平战结合’,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

编辑 举报 2023-01-03 13:21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