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需与群众共情 被群嘲现象也值得警惕?

“专家建议”需与群众共情 被群嘲现象也值得警惕?

解放日报-看新闻,近年来,一些“专家建议”频频“翻案”,引起人们的争议和反感。除了总结,有些人甚至拒绝一切“专家建议”,“建议专家停止建议”。这种抵制“专家建议”的建议,可谓是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得到了很多人的附议。

那些不喜欢“专家建议”的人是怎么被得罪的?以批评“专家建议”的年轻人为例,或许可见一斑。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专家建议年轻人”,相关热门搜索就会蜂拥而出。排名靠前的建议有“放弃高薪磨炼自己”、“在工厂上班”、“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先结婚生子再工作”、“出租闲置房屋”等等。在这些热门搜索的背后,专家团就像人生导师一样,为年轻人提供从择业到婚育,从生活安排到日常开销的一系列“提示”——有人建议放弃高薪工作,到条件艰苦的工作中磨练自己;有人建议不要盯着有钱免费的服务业,去工厂打工,方便工业产业发展;有人建议多交些房租,住得离单位近一些,避免浪费上下班的时间;有人建议,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结婚生子,再结婚创业;还有人建议,如果收入低,经济紧张,可以开私家车兼职,或者租家里闲置的房子补贴家用.

不难发现,有争议的“专家建议”更糟糕,如果不是完全不合理的话。有些建议既不符合经验事实,也经不起逻辑推敲。虽然来自专家,但并不“专业”。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择偶、生育、养育后代的重要条件。建议没有工作生活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同理,很多经济困难的年轻人,既没有私<爱尬聊_健康养生>家车,也没有闲置的房子。那些有车有房闲置的年轻人,大概就不用为日常开销发愁了。有些建议原则上没有错,作为一般原则也有道理。但如果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容易脱离实际。多交房租节省通勤时间可能利大于弊,无论是总账还是长期账。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难做到完全理性。相对于审慎理性,“住得远,租得便宜”可能是更强大的生活常识。更有甚者,有些人被眼前现金流的硬约束所束缚,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向现实妥协。还有一些建议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专家和群众缺乏同理心,“刺耳的建议”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冒犯和伤害,激起群众的情绪抵制和排斥。

“专家建议”屡屡“翻车”,应该引起专家的重视,引以为戒。“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好的公信力,被人们倾听和接受,就要建立在客观立场、专业内容和严密逻辑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查研究,兼顾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例外场景,尽可能提高建议的覆盖面和解释能力。另外,专家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机器,还应该和人民群众有良好的同理心。真实、客观、科学是一种价值,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民情、风俗、习惯也是一种价值。苦药还是要包糖衣,“专家建议”的表达也要找到合适的方式,避免对群众造成直接的冒犯和伤害。

当然,围绕“专家建议”的争论和批评也要适当。如果把批评提高到“建议专家停止建议”,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其实现代社会是高度复杂的,领域高度分化,知识高度专业化。没有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经济社会很难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任何一个普通的个体都不可能完全掌握体系庞大、门类繁多的专业知识。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到国家政策、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再到个人健康安全、生活习惯,人们都需要各方面专家的专业指导,才能准确理解和妥善安排各种事务,更好地适应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众多的“专家建议”中,绝大部分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只有少数是偏颇的、有争议的。如果由于舆论的放大效应,把对少数“专家建议”的批评泛化为对专家群体、科学知识和专业精神的怀疑,无疑会导致另一种错误倾向,甚至助长反智思潮。这种危险可能比引发群情嘲讽的“专家建议”更令人警醒。

编辑 举报 2023-02-10 12:54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