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检察机关五年来批捕毒品犯罪37万余人同比降四成 犯罪分子利用“跑腿”“同城直送”寄递毒品?

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爱尬聊_头条百科>主题为“依法严惩毒品犯罪 强化禁毒综合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游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毒品犯罪37.3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同比下降40%。发布会上信息显示,毒品犯罪呈现年轻化趋势,涉案人员构成累犯、再犯较多,青少年容易成为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

全国检察机关五年来批捕毒品犯罪37万余人同比降四成 犯罪分子利用“跑腿”“同城直送”寄递毒品?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最高检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在会上介绍,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毒品犯罪37.3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同比下降40%;起诉毒品犯罪46.7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5%,同比下降33%。批捕起诉数据的下降,说明毒品犯罪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对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提前介入3000余件,监督立案8000余件9000余人;纠正漏捕8000余人,纠正后起诉7000余人;纠正移送起诉遗漏罪行1.5万余人次,纠正遗漏同案犯8000余人。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案件提出二审和再审抗诉1100余件。

元明表示,从办案情况来看,当前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新型毒品层出不穷。新型合成毒品名称、种类不断翻新,更具伪装性、隐蔽性和迷惑性,青少年群体容易因猎奇、从众等原因吸食毒品,社会危害大。国家逐步列管了合成大麻素等多种新型毒品,检察机关起诉的新型毒品犯罪案件逆势上升,相关案件量增长较快。

二是犯罪网络化明显。犯罪分子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毒品交易,采用电子支付等非接触方式结算,交易流程“人、毒、财”分离,“网络+寄递”的形式成为贩运毒品的重要方式。在交付环节,犯罪分子多使用虚假寄件人、收件人身份和地址,利用“跑腿”“同城直送”等方式寄递毒品;在联系交易环节,犯罪分子除使用大众化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外,还使用阅后即焚等新型通讯软件,采用代号、暗语进行联系,犯罪手段隐蔽,证据收集、审查难度大。

三是传统毒品以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涉毒犯罪量呈上升态势。随着国家禁毒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不法分子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为传统毒品的替代物进行贩卖、吸食,检察机关起诉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涉毒犯罪案件大幅增多。部分医疗从业人员在管理、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过程中违法犯罪,导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失控,甚至流入制贩毒渠道,社会危害严重。

四是犯罪呈现年轻化趋势。涉案人员构成累犯、再犯较多,青少年容易成为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并参与毒品犯罪,值得警惕。

元明表示,下一步,全国检察机关将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分子,始终保持严打毒品犯罪高压态势。检察机关也将进一步融入禁毒工作大局,推进平安寄递专项行动,为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检察新贡献。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全国检察机关五年来批捕毒品犯罪37万余人同比降四成 犯罪分子利用“跑腿”“同城直送”寄递毒品?

编辑 举报 2023-06-26 12:27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